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,筑牢学生全面发展基石
基础教学部
公共基础课是学院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。然而,当前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与专业脱节、学生学习兴趣不足、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。下面从课程定位、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、师资队伍、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如何提升学院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。
一、公共基础课的现状分析
(一)教学资源分配不均,课程地位边缘化
与专业课程相比,公共基础课程在学院中的地位相对边缘化。这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分配、教学改革和师资培养等方面。由于公共基础课程与学生的专业技能无直接关联,以及课程开设难以与就业挂钩,所以学院在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建设与改革上缺乏投入。
(二)教学模式单一,教学质量参差不齐
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限制,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。教师可能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,而忽视了与专业实践的结合;有些教师则可能缺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,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,而项目式、案例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应用不够广泛,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参与感和互动性,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。
(三)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
对于公共基础课程的评价,仍有一些课程过于注重考试成绩,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。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全面、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。同时,没有有效的奖励评价制度,部分较优秀学生的努力很难被看见、被认可。
二、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提升策略
(一) 构建长效机制,筑牢师德师风防线
明确法律红线,增强规则意识。结合教育部《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》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》等政策文件,梳理师德失范行为的法律边界,树立红线意识。例如:“酒驾即违纪”。
预防教学事故,严肃教学纪律。构建“课前预防,课中监控,课后反思”的三级预防体系,课前重点检查教学七要素,课中监控课堂状态,对上课迟到早退及教学材料不齐全现象零容忍,并对相关教师追责。同时,建立教学事故档案,要求相关教师整改并提交书面报告。
规范请假制度,提升责任意识。引导教师树立以教学为本的职业观念,避免无故缺勤或滥用请假现象,每月公示请假情况,并对违规请假行为进行监督。
(二)构建教学能力提升平台,加强师资队伍建设
提升教师能力。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校本培训、网络研修、省培国培等,切实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,鼓励他们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,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,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。同时,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,以科研促教学,提升教学质量。推进教师科研成长共同体建设,把开展课题研究作为有效平台,提高项目成员互相合作、互相学习和共同发展的意识。定期组织集体听评课,促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进提升。
双师型教师培养。鼓励公共基础课教师参与专业实践,了解行业需求,将职业场景融入教学。并通过竞赛推动教师深入研究教学方法、更新知识结构,尤其适应高职教育“产教融合、岗课赛课融通”的趋势。公共课教师可探索与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乡村振兴等热点领域结合的竞赛选题(如:数学建模助力乡村产业规划),并引入企业真实需求作为竞赛选题。
青年教师培养和人才引进。为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,充分发挥老教师“传、帮、带”作用,实现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。招聘优秀教师是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,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吸引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,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来讲授基础课程。
(三)明确课程定位,推动专业交流
服务专业学习。加强与校内各专业之间的沟通合作。公共基础课多为跨专业开设,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,涉及面广,因此要处理好公共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之间的关系。例如,数学课可以为机械类专业学生提供计算能力支持,语文课可以为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。英语教学普及校内各专业,需在课程标准修订、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师授课安排等方面进行充分合作,以增强课程建设的针对性。另外,还可以加强与同类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,共享优质教学资源。
服务终身发展。公共基础课不仅要满足当前职业需求,还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转换和终身学习提供支持。
(四)优化教学内容,创新教学方法
课程思政融合。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,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、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,从而提升公共基础课的育人功能和社会价值。如:英语教学可将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结合,并开发配套思政微课资源库。
多元教学方法。如模块化设计、项目驱动教学、翻转课堂等。根据专业需求和学生特点,引入更多与职业发展和实际应用紧密相关的课程内容,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,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,如在线教学平台、虚拟仿真实验室、人工智能平台等,丰富教学资源,提升教学效果。例如,文科类专业可以加强语文和人文素养课程,理工类专业可以强化数理化课程。
差异化教学。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,调整公共课的课程结构和侧重点。例如,幼教专业的英语课程可以适当增加幼儿双语学习,机械类专业的数学课程可以强化几何和计算能力。
(五)关注学生需求,传递人文关怀
关注学生的需求是提升教育质量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。包括提供经济支持、改善生活和学习条件、加强安全管理、促进心理健康、增进人际关系、保护自尊心、培养成就感以及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和创新能力培养等。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,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。比如在学习方面,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,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。为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补习课程,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供拓展内容。在心理与学习指导方面,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,提供学习方法和心理辅导,增强学习信心。
(六)完善评价体系,促进师生共同成长
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和学习评价体系,采用学生评教、教学成果分析、课堂观摩等,客观公正的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。
通过考试、作业、课堂表现、实践活动等建立多元化、全方位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,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,全面、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,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,帮助学生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。同时,通过竞赛(如作文大赛、英语口语大赛、数学建模大赛等)、奖学金等方式,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。
总之,通过以上措施,我们有信心进一步提升学院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,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坚实基础。让我们共同努力,为职业教育的美好未来而奋斗。